找回密码
 注册(中文实名)
总共1060条微博

四维微博

查看: 3848|回复: 0

何辉斌:大山走出来的博士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1-8-17 17: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联系QQ393038533 以便注册 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中文实名)

×

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何辉斌:大山走出来的博士
版主:我大学英美文学史恩师,我们学习的榜样,现任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
    ———题记
    能准确说出广丰铜钹山与浙江杭州之间距离的人很多,但能够高水准评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两位大师学术风格异同的人很少;同样,专门研究中国戏剧或西方戏剧的学者很多,但从事中西戏剧比较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很少。在这两类“很少”的人群中,恰恰活跃着一位广丰人的身影,他,就是从铜钹山走进美丽的西子湖畔的博士、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何辉斌先生。
    武夷山脉东段北麓铜钹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个叫铁山村七树坪的地方,这里海拔800多米,四面环山、古木参天、绿树掩映、泉鸣山涧、犬吠邻里,散居着十来户人家,宁静和贫穷曾经是这个小山村的代名词。1968年1月15日,何辉斌出生了,又一个小男孩的降生,并没有给何家带来多少喜悦和欢庆,在父母眼里,小辉斌的降生,就如同屋后漫山遍野的竹林里又冒出了一根竹笋,只希望他像那山中的竹笋一样,能够无病无灾、茁壮成长就是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日子就像山中的泉水,一路叮叮咚咚的消逝着,一转眼何辉斌七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与大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明白,从七树坪通往山外的道路,不在脚下,而在书本那里。于是他托人买了两尺棉布,缝了一个小书包,把小辉斌送进了铁山丰胜小学。这是一个只有两名“民办教师”的学校。全校三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合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头三年懵懵懂懂,何辉斌连读书的感觉都没有找到。在何辉斌眼里,读书作文,远远没有采野果、掏鸟蛋那样有意思。四年级开学时,同年级的两位同学因为成绩较差留级了,面对剩下的三名学生,老师考虑到班上年级太多、教学不便,干脆叫何辉斌等三人也一同留级。
    儿子留级了,父亲看在眼里,比辛辛苦苦种下的玉米让野猪啃了还心痛。老实憨厚的父亲把小辉斌叫到眼前,与他讲起读书识字的作用和意义。那一夜,昏暗的“松明子”明明灭灭,但父亲的眼里一直闪烁着一种希望的亮光。何辉斌说:“父亲说了很多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说的都是读书的作用和意义,大部分已淡忘了,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充满哲理的话,不知父亲是哪里听来的,但它却真实地改变了我的一生!这句话到今天仍然记忆犹新。”
    1980年小学毕业,但初中要到离家四十五里山路的铜钹山中学读,山路幽静,路途遥远,时有毒蛇野兽出没,父母不放心,想劝他辍学,但何辉斌铆足了劲,决心在读书识文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因为此时的他,已知道山外还有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
    与铁山七树坪比起来,铜钹山、军潭简直太繁华了,有马路、有汽车、有楼房、有广播,但他没有把心思放在羡慕和欣赏上,(下转4版)(上接1版)而是拼命地用功学习。到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时,何辉斌考了个全班第三名,其中英语得了个第一。自信来自于实力,初中三年,何辉斌一直保持着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初中毕业时,他只填报了上饶师范学校一个志愿。何辉斌说,报考师范学校,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师范书学费便宜,生活有补贴,家里能承受;另一个原因就是毕业后可以当老师,可以教很多的孩子学习知识。
    1983年9月,何辉斌成了上饶师范学校英语班的一名学生。从铜钹山到上饶,与他当年从铁山丰胜小学到铜钹山中学的感觉,既有几分相像又有几分不同。环境的变迁,使何辉斌更加明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朴素道理。何辉斌说:“从铁山到铜钹山、从铜钹山到上饶,我已离开了大山深处的家,靠的是什么?是读书,是知识。所以我当时就想到,一个人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只有不停地去努力、去奋斗!”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基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小学师资队伍等因素,中等师范学校的门槛是很高的,录取分数往往比重点高中高出一截,因此,进入师范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能歌善舞,综合素质都比较高。但何辉斌是大山的儿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交流和表现。个人的特性与学校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何辉斌失落了,他一时间不知道自己的奋斗方向在哪里?徜徉在热闹的校园里,何辉斌想到了家乡铜钹山,想到了大山里陡峭的山路……他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不停攀越,就会离知识的顶峰越来越近。”于是,在这个新的环境里,何辉斌重新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其他同学聊天嬉戏,他却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其他同学逛街压马路,他却一头扎进了学校图书馆。除了本专业的课程外,何辉斌广泛涉猎了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他说:“当时并没有想到日后要考硕士读博士,只是想趁着青春年少多读点书,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牢靠,毕业后能够充分胜任工作。”临毕业那年,何辉斌又参加了英语大专学历自学考试。说到英语,何辉斌谈起了一件至今无法忘怀的事,何辉斌说,当年师范有一位老师,对广丰人似乎有点误解和偏见,总是说,广丰人普通话这么差,英语发音更差,将来难以毕业的。这件事对何辉斌的刺激很大,他暗暗发力用劲,决心以实际行动向这位老师证明:广丰人是优秀的,不但能学好汉语,而且能学好英语。时至今天何辉斌说起这件事时,眼里已没有丝毫的怨恨和委屈,有的只是十足的自信和豪迈!
    师范毕业后,何辉斌分配回广丰,到嵩峰中学当了一名英语教师。初为人师,他的教学热情空前高涨,设计教案、授课家访、批改作业,他做得有板有眼,一丝不苟。三尺讲台上,他尽情挥洒着勃发的才情。辛勤的付出,换得沉甸甸的收获,学校嘉奖,家长赞许,学生爱戴,日子就这样悄声无息地流过。
一转眼到了毕业的第二年,英语专业自学考试大专文凭拿到了手上。那一天,对何辉斌来说,这是一个人生中相当重要的日子。一方面,他为自己的努力结出了果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另一方面,他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一辈子,如果不再读书奋斗,在乡村中学任教,有一张大专文凭足够了,但山外的世界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值得自己去开拓、去探索!
    入夜,坐在空荡的学校操场里,细数着满天的繁星,聆听着田畦里的如鼓蛙声,何辉斌想了很多,他想起了家乡的山路,想起了父亲的话语,他想起了今后的前途命运,他想起了自己的奋斗方向。何辉斌说:“报考研究生,就是那一晚决定的,我要用自己的奋斗,来成就七彩人生!”
    “研究生”这个名词,在那个时代,在那个环境里,是陌生和遥不可及的。听说何辉斌要考研,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不自量力、好高鹜远。但何辉斌并没有因此动摇,反而以一个山里娃的执着和韧劲,锁定目标,一路前行,在知识的高峰上不停攀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91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的入学通知书送来了。临去学校的前一天,何辉斌又一次回到了家乡铁山七树坪,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年迈的双亲除了不舍,更多的是欣慰和鼓励。父亲告诉他:“我虽然读书识字不多,但还认得这个理,读书就像爬山,你向上爬一步,就离山顶近一步。孩子,你用心爬山吧,要爬上比我们铜钹山更高的山才对!”
    1993年4月,硕士毕业的何辉斌进入上饶师范学院(当时叫上饶师专)当了一名老师。此时的他,底气更足,自信更强。在当时的师专英语系里,他是唯一的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勇挑重担,敢挑重担,很快,他就把教学和教研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了。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何辉斌又坐不住了,他直言:“当时的师专,教学环境和氛围都很好,但如果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必须跳出去开拓新的天地。”
    只有梦想,才有飞跃。何辉斌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更高更远处,他说,纵观古今,大凡学术水平高深的人往往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而自己是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西”这一块应该有了一定基础,但“中”这一块还很薄弱。于是,他产生了去中文系深造的念头。1998年9月,何辉斌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
    北京大学是世界级的著名学府,大师辈出。在这里,何辉斌像小鸟飞上了天空、像鱼儿游进了大海。在北京大学的三年时间里,何辉斌尽情地汲取着人类文明的乳汁,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知识库藏。拜晤大师,聆听讲座,何辉斌一步步走向成熟,他攀登学术高峰的步子更加沉稳有力。在校期间,就在高水准的学术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在同学中引起不少的震撼,也深得导师的青睐和赏识。给何辉斌教诲最深的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对他勉励有加,鼓励他不断学习,勇攀学术高峰,为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1年8月,何辉斌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斐的学术成就,被中国知名学府浙江大学看中,聘请到该校外语学院任教。到浙大的第二年,何辉斌就晋升为副教授,接着又被评为硕士生导师。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何辉斌都做得非常出色,成了浙大外语学院年轻教师中的领军人物。目前,何辉斌是九三学社社员,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大学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出国研究专项计划”,即将前往美国从事学术交流与研究。
    勇攀高峰、永不止步。在繁重的教学之余,何辉斌躬耕书苑,成果颇丰。2004年,他的专著《戏剧性戏剧与抒情性戏剧———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被业界誉为中西戏剧比较研究领域的力作,获2005年浙江大学董氏基金专著二等奖。至今已发表论文20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
    小荷才露尖尖角。从雄伟的铜钹山麓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知名大学的教授,何辉斌以自己的实践验证了“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这个朴素的道理。我们坚信并祝福,何辉斌的明天会更好!
(张行金)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维英语工作室 ( 赣ICP备10001015号 )

GMT+8, 2025-1-22 12:1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