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社会的尊者 心怀国之大者 立德树人的能者
作者:谢维和(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求,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大先生,是对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术地位、政治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一个新的要求,是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坐标。这种“大先生”究竟应该有什么样子,我讲三个认识。
社会的尊者
第一,教师,作为大先生,首先应该是社会的尊者,换句话说,社会的尊者指的是一种德和智皆可为人师表者,是老百姓尊重,社会认可,大家羡慕、钦佩的人。
近年来在全国很多地方的教师领域中有几个现象是令人欣喜的。
第一个现象,社会上报考师范专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反映出师范专业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职业受到社会的尊重。
第二个现象,社会上报考教师资格证的热潮越来越高,中小学教师的构成也在发生变化。一批重点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都在举办教师培养的专业,还有很多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前去中小学应聘当老师,反映出教师成为社会上受到人们尊重、欢迎的职业。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教师有“铁饭碗”等,其实很多年轻人对职业的选择不仅仅看物质方面,很大程度上还看职业的社会地位、学术地位、政治地位是否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是否可以干大事儿、干有意义的事儿。而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确实正在成为社会与国家的一个“大先生”。党赋予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党把教育看作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由此使教师的地位不断提升,教师的待遇不断改善,教育得到优先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先生首先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想要成为一个大先生,首先要得到人民的认可、社会的认可,老百姓的尊重和接受。
当然,这种大先生的地位,除了老师们个人努力之外,很重要的是要求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充分地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术地位和政治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就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所以,使教师真正名副其实地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也是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要责任之一。
我母亲就是一位老师,她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是人们真正发自内心去尊重的人和职业。我从小就想当个老师,至今我仍然是一个老师,仍然要上课。这是我想说的“大先生”的第一个样子,叫作社会的尊者。
心怀国之大者
第二个样子叫作心怀国之大者,也就是大先生应该有对国家民族的大格局、大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时引用了欧阳修的一句话:“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虽然是对大学生说的,但对教师同样具有很深的意义。心怀国之大者,首先要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把教师的职责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去思考教育的问题和我们自身的责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向往和需求去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好一位大先生。
我们现在培养的中学生和小学生,恰恰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他们将来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吗?他们如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目标靠得住的一代?我觉得这就叫心怀国之大者。其实,“双减”最根本的意义就是希望培养学生去承担这样的历史责任和国家责任,而不仅单纯是一些技术上的要求。它的根本指向是要心怀国之大者,去考虑我们的教育究竟怎样能够为建设我们的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今年5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通知》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恰恰也就是国之大者的具体内容,是作为大先生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回顾一下我们的历史,大家可以想想,所谓的“师道尊严”是哪儿来的?怎么才会有“师道尊严”?过去教师可以跟天地君亲放在一块,立在家里的堂屋里,立在牌坊上,这样的地位哪儿来的?其实,如果不能和国家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教师充其量也就是社会的自由职业者,或者说是富商官人的师爷、食客、门人等,最多也就是“上书房行走”的帝王之师,而根本不可能有天地君亲师这样一种地位。大量历史的事实,包括教师历史地位的演变,充分说明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职业和国家的利益结合在一块,才能够获得“师道尊严”这样一种地位。因此,大先生的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培养学生忠诚于自己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种“国之大者”在教育中就是德育,德育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所有教育的灵魂与枢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义是治人之大法,而廉耻这样的道德要求则是立人之大节。赫尔巴特说教育全部工作可用道德一个概念去统括之,杜威则认为道德教育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广义的道德就是教育。王国维先生明确指出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也是国之大者。
立德树人的能者
大先生的第三个样子是立德树人的能者。
所谓能者也就是能干的人,有能力的人。大先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性要求,而立德树人的能者则是指,大先生不仅要得到社会的尊重,有心怀国之大者的理念,还要有精湛的本领和功夫,真正能够把教育规律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到每一次课堂教育教学中去,贯穿到每一个学生生命中去,否则不能成为大先生。这种真功夫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大先生必须能够具有高超的本领和功夫去克服立德树人中的难点,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非常关键的是不仅要讲好思政课程,而且能够去建设与讲授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将德育与智育统一起来。陶行知先生在1926年的时候曾经有一段话,“训育上还有一个最不幸的事体,这事就是教育与训育分家:把教育看作知识范围以内的事,训育看作品行范围以内的事,以为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不同的原理支配的……殊不知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同一学习心理定律之支配的。我们如果强为分家,必致自相矛盾,必致教知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所以,我们希望担任修养的人,要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而在知识品行合一上研究些办法出来”。所以,大先生必须在这个方面有办法,有作为,有成效。
其次,大先生必须能够通过合理的方法把德育和智育,还有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整体。
第一个是自律。德育最重要的方法和路径就是自律,是自觉性与自制力的培养。我们会教书,可是我们会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吗?黄炎培先生将自觉性与自制力作为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如果不会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那还算得上是合格的教师吗?所谓自律者得,就是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让学生的言行举止能够得体,并由此出发,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外化到社会的行动上去,这就是自律。
第二个是自知。智育的方法就是自知,最好的智育不仅仅要去教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每天对自己要有四问。我们今天同样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这就是自知。所谓自知者明,就是指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对自己清楚明白,能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短板,以及努力的方向,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成绩的提高则指日可待。
第三叫自胜,这是体育的方法,它与德育的自律及智育的自知是同一的。这种方法的价值恰恰表明体育的本质是在于用意志驾驭和控制自己的身体,正如中国古话所说的那样: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梁漱溟先生曾说,体育并不是为军事或其他特殊目的的训练,亦不是单单为了锻炼人身的体力和敏捷。体育的目的,是全人格的发展。它要联合教育和锻炼以发展人类……用他的意志来驾驭他的身体。就像我们跑步时体力达到了极点,你能克服吗?当你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坐不住的时候,你能够控制自己坐下来吗?并且不玩手机吗?所谓自胜者强,就是能够管住自己、战胜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各种欲望。这就是体育真正的价值。
第四叫自信,美育的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与美感,中国古话讲的“见心见性”,就是说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与角度与他的内心境界是一致的。内心是美好的、善良的,心中就会有一种很高尚的境界和情怀,看到的事物都是美的,这就是审美。所谓“自信者悦”,则是告诉人们,积极的自我观念往往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
第五叫自力,强调劳动教育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自力精神与能力。所谓“自力者立”,即只有自力的人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对此,恩格斯曾经指出,“劳动创造了人”。而“教小儿先教其自力”则是宋明理学家陆象山的名言。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锄头和铁锹里也是藏有美德的。
自律者得、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自信者悦、自力者立,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个整体。由此,德育内在地体现于其中,贯穿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这就是大先生的样子,他是社会的尊者,心怀国之大者,也是立德树人的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