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联系QQ393038533 以便注册 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中文实名)
×
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现代教育报记者 邓丽
& D, q# W4 E! l; {: g; j- Z- L9 q
, u2 v! H! A! a3 h/ P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发布后,引起了教师对课标变化内容的广泛关注。为了让教师把握好新的变化,做好一线教学工作,记者采访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陈力老师,让他从专业角度解读新课标,为教师们找准英语教学定位。4 P, H1 Y2 m; w
# {, q G0 W# K4 W/ A$ Q
记者:此次修订版英语课标的总体变化是什么?
: k3 n- G- P2 g3 {* X3 F6 p
C/ [ g: s' b- v7 P* Q5 l T 陈力:此次修订的英语课标只涉及义务教育阶段(即英语课程标准的一至五级),不再包含高中学段内容(六至九级)。据中央有关文件,对标准中涉及德育内容的标准进行进一步修订。, \* U! y' z! ]+ n2 s( l
* e' ^* O; m4 W+ Q
修订版课标在总体框架、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等主要方面基本延续了实验稿课标的思路,对某些具体内容做了微调:对任务型语言教学、课程评价等意见比较集中的内容进行了调整;调整了部分细则的先后顺序;提高了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地区差异情况的适应性,特别是对小学阶段教学指导的针对性;附录部分分别提供了二级和五级参考词表,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也更加丰富具体。4 f3 I' e; N: D/ h7 v' m+ |& n5 A
; A3 k/ {: e, e; e
记者:英语新课标修订内容的具体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6 ]6 h2 e2 W7 ^+ O7 n4 }: I3 r7 q3 z
. F1 x+ ^) o" Y5 s# V4 C 陈力:英语新课标在“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和“课程目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3 C& W* h3 t& X& b
" n% j! o' ?1 s: d0 m5 M0 A
“前言”部分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角度来阐释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意义。“课程性质”部分进一步明确了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清晰准确地认识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价值。7 c7 X: r: O. d
2 e' h# ^5 L8 M2 u( c D* ] “基本理念”部分调整了各项基本理念的顺序安排,使六条基本理念更为紧凑、连贯。 “课程设计”部分将“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变化后的要求给各地根据具体师资条件、环境条件情况调整实施课程安排和教学预留了更大空间。
F! s6 U, O5 ?" w+ I4 a& A5 n3 B" l4 V; ?
“课程目标”部分将实验稿中涉及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删除,其余部分略有调整。将原课程性质部分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内容移至课程总目标部分。分级目标上,分目标中一至五级的整体目标有微调。初中三四级的总体教学目标内容更加具体明确,要求稍有提高。五级初中毕业要求内容不变。) ^) I& ?; {* q& t& ?7 A
! W, m$ ]' {* v
记者:小学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变化有哪些?* R: D# D0 V v0 x6 T
; |( l% U0 p- C* Q( S" S 陈力:语言知识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五个方面,变化也都体现在这些方面:具体到语音上,从“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改为“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从强调语音知识转为语音能力。对要求学生了解的语音语调现象,明确提出了句子重读、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具体内容(原初中三级的要求)。对关注度很高的音标教学问题,此次修订仍未提出具体教学要求和建议,留了点儿遗憾。( {# j% B7 q" O; d; k) f6 v, s
1 S' q, h2 F$ Y- N 此外,修订课标首次明确了小学阶段的词汇表,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423个核心词汇。这样,日常教学和评价检测等就都有了更明确的依据。语法方面,原实验稿课标对语法教学无明确说明,教学中老师们普遍反映很难把握。修订课标明确了小学英语语法知识的范围。有了这个范围之后,小学语法教学就有了基本依据,有利于减少教学中的极端做法,比如完全忽视语法,或者把语法讲得太多太深等。8 N) E1 q- i* L1 [
" ^" u5 A- w' D6 }( `, I9 g0 c+ d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修订课标圈定了小学语法教学的五项内容,初中部分的语法项目也进行了整体精简和限制,但具体学哪些、学到什么程度,还得由老师们自己来把握。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在具体语境中结合意义学语法,对初中学生,在必要的阶段对某类语法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是必要的,对小学生要以理解意义为主,捎带关注一下词和句的结构和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就可以了。二是要控制内容的量和深度,不必在教材中见到所谓的“纲内语法”就一个都不放过。8 X" u1 p# A& p$ z$ g Q+ n ]
7 p% D# i& {! i- _4 @! k
* r6 G$ C, x$ Y9 r2 c6 x' H) L; r( y
' ~3 r* ?; a: l. J9 g1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