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联系QQ393038533 以便注册 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中文实名)
×
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一、修订中坚持的基本思路
3 @9 D0 ~6 G4 o) l& ~1、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 `- T4 N* g2 q! I. n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5 @+ G" f/ P& u7 j0 |
3、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h. |2 u( ^. r( }% z0 l& }
4、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 P9 |3 [4 `7 l9 q; `5、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 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了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N5 D ]" \7 G' z' t8 ?1 B( a7 g# O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 t' R7 n$ m/ s7、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故步自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1 _9 B5 p U& @! \# h1 o5 C S4 A- x
二、修订的具体内容
! d) U) \$ g/ y% y: _* h g7 W+ Z/ C% a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6 `+ F/ H: M; m*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 k! ]( F* R( ?6 a" R3 @- R
2、进一步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e+ u* O, z+ M% R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标准(实验稿)》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 u! A ^! L9 ^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而且还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 B j* d7 O- E5 B8 O) y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4 b( \3 j+ L7 l1 j
社会生活的发展对语文能力和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修订中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文本”的新要求:
9 k8 q- K. N; R, Y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H: a; H8 u7 d1 L& v$ g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 g1 b& e9 K4 g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d& S% j C1 d1 O
除了应该学会借助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学生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这也是实践能力的一部分。% t7 t, F/ ~- s* d6 K
同时,语文学科也应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表达中,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学习语文,的确要展开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书写的规范,但是不能把它当作唯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还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获得充分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
* q, c6 S+ E) r8 c$ h" P& J4 p3、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A' J- ?- h/ ? A0 |" ?
长久以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这次修订作了如下表述:
1 k, e2 p% J: Y- W5 u' ^4 r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 a7 s0 @; }- `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
' `0 A8 i) p( S( ^8 x& F. Y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背离核心目标的做法。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以下简称《 标准(2011 年版)》)“教学建议”的要求,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 z2 _) `2 e* {, j1 y( e
还有的教师,特别注重对文本意蕴领会的“深”和“透”,教师“讲课”所考虑的重心在于如何把学生给“讲懂”了,忽视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其实,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并不合适,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问题。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功夫积累词语,学会将所学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
! C. [4 c( v4 k. P$ n有的教师对语言文字很重视,但他们立足于语言、文字等学科知识点的落实,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用力不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的功夫,首先应该花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在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学生已经具备的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抽象提升的条件),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
! c1 X: h) s% U- ]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个个成为精通“语言”“文字”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语文课程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课程内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拼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
; c, y2 z7 e3 C: h3 p" Y( e, r0 Z4、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V% a7 j# t# ~( J% J
广大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修订最突出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在具体的内容上,希望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能够增强可操作性。
. L2 O& f( V8 ~! K& `( R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本次修订着重对相关内容的目标、建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对原先设定目标难度过高的部分适当降低;有的进行了补充说明,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修改了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
% ]% x6 ~: u/ ?2 ?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进一步强调了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5 S* Q" X( N' |1 u4 i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标准( 2011 年版)》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作了一定的调整和补充。例如,“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建议”中指出:$ {6 P. F6 g0 l' v* u L) l1 S ~ ?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9 |6 T2 _4 n1 [7 A! V# h# W) y/ K1 r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 |) m4 V D2 i9 P! u. F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2 Y# T1 i6 I3 @所以,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应该让学生养成朗读课文的习惯,一些重点课文要熟读甚至背诵;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他们不畏惧阅读长篇著作,而且逐步对经典名著产生兴趣。+ p/ d( v4 k. O6 d3 ]4 ?
《标准(2011年版)》提倡要高度重视积累。阅读、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积累,但是还要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并且引导学生在语文运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梳理,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边学习,边温习,并且将所学内容条理化,盘点领悟知识、经验和各种新信息之间的联系,逐步把握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规律。
! T/ X" u0 A0 L4 @; j- w: K* Y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实践上的偏差,这次修订特别提出要求予以改正,例如:
: }. }+ F! J. c1 ~: V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4 ?4 L+ j0 W5 d* p* v- O1 w6 G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也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8 H, `, n2 x2 ?- i+ o) n) j再如,课程目标中关于“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如何做到“有感情”?修订后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更加有可操作性:* c& T: ]. o% o" W$ D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 Y5 W* `( n/ ]; T, |' q# C6 Q0 F2 o* B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3 f3 K5 K0 w) N% C
5、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了改革力度。( b e0 a6 \4 W0 y# U8 m& C3 F
关于汉字教育,是这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汉字教育,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 t$ C8 E6 u) |4 s
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4 Z, l6 b3 d: h$ }- @( ^) `0 ]
此次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 b& _9 \1 w% w O3 ?! L+ ](1)关注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标准(实验稿)》只在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中有关于写字姿势和习惯的要求,修订后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修订后的“教学建议”中也指出“按照规范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写字过程的重视,也反映出了对写字教学功能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Z& ^" X" V3 a8 g4 @+ N
(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4 C+ x. R$ Q* ^1 T
(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 J3 M; U% d( V$ ^- x(4)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供依据。
+ d% y3 p* }3 j" [) i过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普遍是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使劲,往往每学一字一概要求学生抄写10遍20遍以上。实际上,不同的字学习难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 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了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在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Z+ P* h% R7 l6 a* I根据统计,2500个左右的汉字可以覆盖 95%以上的现代阅读材料,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早期先学习这一部分字,有利于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的表一就是要求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先安排学习这些字。《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认识 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共列出 3500个常用字,将这一学习要求的内容具体化,可以给教科书编写和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估提供参考。
! d4 V; p9 z) {8 ]0 O此次修订还根据字表的设计,补充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 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还特别强调,“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练习过程和写字质量,及时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书写技能。在“评价建议”中还提出了分学段细化识字写字的要求。“字表”和“建议”将推动识字写字教学更加科学有序地实施,引导教师合理安排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识字写字学习量,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5 |; ~8 C. v, _9 ?0 n总之,《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和内容比《标准(实验稿)》 更加明确、清晰和充实,将使积极投入改革的教师更加充满信心,明确前进的方向。$ u8 O. r* ]4 F! S
% i1 L' k0 E$ M; E; o* g
2 Z+ f4 B( O/ h) I1 }# G+ p# l% V% N/ x* L! T"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