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联系QQ393038533 以便注册 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中文实名)
×
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控制课程容量 增强可操作性 ——《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解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在深刻总结10年实施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广大英语学科的专家、学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修订仅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修订后的名称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下面对本次修订做一说明、解读。 一、修订原则 (一)坚持改革方向,适应发展需要 修订组自2007年起对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与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深人研究,并认真研读了教育部转发的来自全国的修订意见和调研数据,通过对调研情况和数据的分析发现:各地对《标准(实验稿)》总体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对《标准(实验稿)》的理念、设计以及内容与要求的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因此本次修订工作继续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保持《标准(实验稿)》的结构框架和目标体系,并在总结10年来课程改革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解决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力求适应未来10年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突出课程价值,强调能力培养 本次修订突出体现英语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在为学生打好学习英语的基础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教育要关注对学生的品行、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因此本次修订进一步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的意志品格、正确的价值观、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适当降低要求,促进均衡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注重质量的目标。因此本次修订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中等发展水平为基准,考虑全国各地英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区不平衡性等因素,在语言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方面以及文化意识等方面适当降低了目标要求。一方面增强了《标准》的灵活性,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四)加强教学指导,增加实际案例 此次修订的反馈意见主要集中在《标准(实验稿)》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尤其是希望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指导。因此,本次修订工作突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了修订,细化内容要求,加强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提供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 二、修订重点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 《标准(2011年版)》更好地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了英语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教材编写建议”提出,教材应选编一定比例的介绍祖国文化的内容,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民主与法制教育。在“教学建议”中,强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 (二)充分体现对新课程理念的巩固和深化 为了巩固课程改革10年以来的成果,《标准(2011年版)》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调英语课程要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英语课程基本理念,此次修订特别对原有的六条课程基本理念进行了重新描述,使之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凸显英语学科的特点,更有利于教师在英语课程实施中把握、理解和落实。 (三)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反映了国际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外语教育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地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课程目标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化。课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学中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此,《标准(2011年版)》以描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建议”中从八个方面为英语教师提出了既具有指导意义,又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建议,体现以培养能力为导向的改革方向。 (四)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体现英语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渐进性 本次修订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并基于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该体系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课程总目标和分级目标 C 修订后的英语课程目标体现出更加清晰的三个层次,即:课程总目标,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课程总目标”提出目标的总体框架结构.进一步强调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同时也凸显了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分级目标”则是在整体目标的框架下按级别从五个方面整体描述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表现;而“分级标准”是对总目标和分级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即根据总目标的五个组成部分,对语言技能按五个级别(原为九个级别)描述具体的标准,而对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则按照二级和五级两个级别(原为二级、五级、八级三个级别)进行标准的描述。此次修订还在文字和图表上强化了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区分与衔接,体现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 三、具体修订内容 (一)合理设计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负担 对于课程内容的修订主要依据过去10年《标准(实验稿)》在实验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取得不少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小学英语课程规模的扩大,小学英语师资数量匾乏、质量不高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补充师资的数量和提高师资的水平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合理调整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成为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任务。 1.删减课程内容,降低课程容量 此次修订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中等发展水平为基准,考虑全国各地英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区不平衡性等因素,同时也考虑到小学英语的师资现状,在二级和五级的语言知识的学习标准中,分别明确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如:单列出小学阶段应该学习的语音项目、语法项目、功能项目和话题项目,减少了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话题范围,调整部分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 这样调整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难度;另一方面是为了更科学地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具体来说: (1)压缩容量,降低难度。如:减少了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标准中学唱英文歌曲和歌谣的数量,将表演英文小话剧修改为简单的角色表演,将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同时,还删除了话题项目中的植物、玩具等话题以及数量、时间等相关意念;调整和删除了文化意识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如:删除了五级文化意识标准中的“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2)对个别语言技能标准的调整主要考虑到应体现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性和渐进性原则。例如,在小学一、二级的目标中做出以下调整:在一级语言技能标准的“读写”要求中,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词句”(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在二级标准“说”的要求中,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将二级标准“写”的要求“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修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增加表述的准确性和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并要求小学生要能够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从而使小学生从起始阶段就能养成良好的英文书写习惯。 2.调整对词汇学习的认识的表述,修订词汇表 《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突出了对词汇学习本质的认识,即词汇并不只是单个的单词;学生应在语境中理解词汇的意义;强调词汇的表意功能(如用词汇来描述或命名事物),而不是词汇本身的含义;用“学会使用”代替以往的“掌握”,更加突出了语言的运用另外,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总词汇表,替换和补充了部分词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总词汇量要求增加了弹性(1500一1600词),提供了1500个词汇的词汇表,要求学习和掌握基本同义和用法。对小学阶段的词汇(二级)也提出了弹性的要求,总量要求为600一700词,词表列出 423 个核心词汇,其余由教材编者和教师按话题需要选定。 此次修订对词汇表的呈现方式也做了较大调整,未列出单词的词性和中文释义。这样调整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英语单词的词性和词义是在具体语境中体现出来的,许多英语单词具有多种词性和中文释义,列出单词的哪些词性和中文释义缺乏可靠的依据,且中文释义与英语单词并不完全对等。单纯、机械、脱离语境地简单罗列词义和词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不利于语感的形成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2)标出单词的词性和中文词义有可能导致部分教师脱离语境地教授词汇,学生脱离语境地学习单词的词性,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3)不列单词的词性和中文词义符合在具体语境中学习和使用单词的理念,有利于教材编写的灵活性,单词的词性和词义可由教材编写者根据选材的具体语境和语义表达需要标出。 (二)对小学阶段提出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要求与指导 为了更好地体现对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指导,增强课程的可操作性,修订组针对《标准(实验稿)》在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的二级标准描述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不够清晰的问题,做出以下修订: 1.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二级)英语课程在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话题、功能)各个部分的分级标准。例如,对语法知识标准,明确了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和名词所有格;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四个时态;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以及简单句的基本形式。对于这些语法项目的学习,强调一方面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其意义和用法,另一方面还要求能够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这些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再如,对语言功能知识,《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恰当理解和表达”。所谓恰当是指根据不同的语境要求,用恰当的形式来表达功能。比如,如果儿童之间初次见面互相说“How do you do ?”则是不恰当的。 由此可见,《标准(2011年版)》对语言知识标准的描述更突出强调了语境、语意和语用的重要性。 2.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二级标准进行补充和修订。如,在情感态度标准中,增加了“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乐于感知并积极尝试使用英语”;“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乐于接触外国文化,增强祖国意识”。在学习策略标准中,补充了“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和归纳”;“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积极思考”。在文化意识的二级标准中,增加了“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 3.在原初中英语技能教学参考表的基础上,独立撰写了小学英语技能教学参考建议,以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对语言知识部分的话题和功能中属于小学阶段所应涉及的学习内容,也在二级的语言知识标准中分别进行了描述。 4.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小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评价建议”中特别强调了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评价要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 (三)增强“实施建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建议”部分总体保留《标准(实验稿)》的格局。其中,原“教材编写和使用建议”调整为“教材编写建议”,而对教材使用的建议经过修订,移至“教学建议”部分。对实施建议各部分的调整与修订一方面反映了10年课程改革成果和经验,另一方面也力求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具体指导。 1.“教学建议”的修订 “教学建议”部分针对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如何实施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比较具体和可操作的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共8条,是对原9条教学建议进行了逐条整合和文字修订,力争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有指导性,可操作。同时,语言简洁、逻辑合理。 教学建议的第一条是: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强调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的所有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不断进步。另外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和学习风格,发掘学生的潜能,与学生建立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因材施教。 第二条是: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这条建议侧重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第三条强调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主动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 第四条突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五条关注的是教师如何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该建议指出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教学实际需要、学生现有水平、课时安排等,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并对如何调整教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第六条强调了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造有利条件。建议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也要充分发挥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作用,使各种教育技术和手段都能科学、合理、恰当、简约地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而服务。 第七条建议教师要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途径,从而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语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和塑造性格。 第八条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从教师自身语言素质、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实践能力与反思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标准(2011年版)》还在附录中提供了教学实例,希望通过这些实例,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和落实。 2.“评价建议”的修订 《标准(2011年版)》继续强调评价应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和评价目标的多维化。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导向作用,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坚持课程评价“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的全面协调发展。 本次修订将原来的8条评价建议调整为9条,同时对附录里的案例进行了全面修订,补充了大量的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分小学和初中两个部分呈现,在各自部分又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呈现,特别是突出了对小学和初中不同阶段的评价指导。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的修订 根据前期调查的反馈意见,《标准(2011年版)》整合原有表述,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四项具体建议,并在“建议”的第四条提出要重视“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几这是结合实际教学实践经验提出的。“建议”强调学生资源蕴藏在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之中,也隐藏在他们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重要意义,通过创设开放性的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平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 (四)倡导多种途径开展教学,调整对“任务型教学”的表述 在《标准(实验稿)》“课程理念”和“教学建议”中,任务型教学途径得到了倡导。从近 10 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实践看,工作在一线的英语教师对任务型教学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对于如何实施任务型教学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和问题,一些教师甚至误以为((标准(实验稿)》只倡导任务型教学,因而忽视使用其他多种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方法。此外,在外语教学界,对于任务型教学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也有争议;也有人直接借“任务型教学”批评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过于西化,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针对以上问题,本次修订调整了对此的表述,倡导采用多种途径开展教学。 四、《标准(2011年版)》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与挑战 《标准(2011年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第一,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刻认识英语课程对国家和学生发展的价值,深入理解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课程价值、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虽然核心的课程理念已经深人人心,但是对于不少教师,这些理念还没有转变为自觉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教师需进一步明确方向,努力学习,大胆尝试,在实践与反思中加深对课程价值、课程性质的认识,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既重视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充分吸收和继承各种方法,取长补短,优化教学方式,建立起先进理念与自身教学行为之间的联系,逐步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提高自身的学科专业素质。目前还有不少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不高,给有效实施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要从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出发,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重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应用、学习策略的发展、情感态度的调动、文化意识的提升和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有机融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激发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经验,在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思维、交流情感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第三,是对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挑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课程进一步推进所关注的重点。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客观规律,以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确定合理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连贯、清晰的教学步骤,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此外,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与反思,教师有机整合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形成自主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教师还应通过合作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制与其他教师主动分享,加强交流,逐步提炼适合个人特点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成为一名不断进取、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英语教师。 第四,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如大班教学、学生差异、教材适应度以及教学的有效性和考试评价的局限等,特别是评价改革尚未能与课程改革的要求完全同步以及中小学衔接尚未引起重视并得到有效解决,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全力支持,也需要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共同努力,相信《标准(2011年版)》能够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本文由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王蔷教授执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