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中文实名)
总共1060条微博

四维微博

查看: 3119|回复: 0

创建“人人皆学 时时能学 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5-12-10 09: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联系QQ393038533 以便注册 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中文实名)

×

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来源:《文汇报》2011年4月8日    作者:高志敏 贾凡
    进入21世纪,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行动已经展开。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对其意涵的理解可以是动态的,但并不妨碍我们在21世纪初叶,凝练出她既为学界广泛认同、又为大众广泛接受的“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这样一种实践方针和远景目标。
   
    “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12字方针与目标,最先见于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颁布的《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即上海“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
   
    为贯彻这一方针的基本精神,上海全市广泛开展相关实践,掀起了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的创建热潮,开展了丰富的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远程教育、开放教育、全民终身学习周等实践推进行动。
   
    我们还欣喜地发现,全国各地的学习型乡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也在纷纷展开。特别是“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方针与目标,首先因其整齐对仗、朗朗上口,很快为大众所熟知,且很快为民众所广泛实践,以致我国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此12字方针亦予以充分采纳,并面向全国再次强调,“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内涵
   
    为加深认识,我们有必要对蕴藏于“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中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思想作进一步阐释与解读。
   
    1、“人人皆学”彰显了学习的主体观
   
    “人人皆学”顾名思义,就是“每个人都来参与学习”。这种解释看似简单,却隐含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思想最为本质的特征——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尊重与彰显。
   
    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及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主张,早已尽显异曲同工之妙。当代,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者保罗·郎格朗更宣称:“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发展自己的可能性!”终身学习思想则以创新视角,主张学习者要从根本上实现从教育“客体”向学习“主体”的转变。
   
    在当今“以人为本”的理念背景下,“人人皆学”及其学习主体观可以被诠释为:它对学习者主体进行了界定。学习不再限于学龄儿童、精英阶层的两极领域。相反,它强调每一位社会成员,无论其性别、年龄、地域、职业、种族、收入等存在何种差异,都是平等的学习主体。它还突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意识,认为每一位社会成员不仅是“教”的对象,更是“学”的主人。他们可以通过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自我导向学习,充分挖掘自身生命潜能,在不断变化中实现每个人的终身全面发展。
   
    总之,“人人皆学”把“人”放在了首位,主张通过人的主体性学习来追求人的主动意识,实现人的充分发展。
   
    2、“时时能学”阐扬了学习的时间观
   
    “时时能学”,意指“每时每刻都能进行学习”,这体现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对学习与时间之关系的基本看法,在纵向维度上对“终身”这一概念形成了最为基本与真切的解释。
   
    两千年前,荀子在《劝学》中便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感慨,亚里士多德也有“各种年龄的人都应受到训练”的论断。二战结束,当面对早已被学校禁锢数百年之久的教育时,终身教育论者保罗·郎格朗大声疾呼:教育“不再是一个人由初等、中等或大学等任何一个学校毕业之后就算完结了,而应该是通过人的一生持续进行!”终身学习思想倡导者、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也呼应道:“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
   
    “时时能学”及其学习时间观,更可具体解释为:学习不应再受特定时间的局限。受传统思维影响,学习往往被划定在儿童、青少年的时间范围。但在现行社会,学习必将超越这种局限,并延续到成年期乃至个体生命的终结。学习将真正实现“从摇篮到拐杖”的全程覆盖。人们在任何时间都能学习。如果说,“延续一生的学习”仍略显抽象,那就不妨把人的一生切割成无数具体的时间节点,这时便不难发现:人生中的每一次观察与行动、尝试与反思、阅读与欣赏、交谈与游乐、欣喜与痛苦,甚至是深夜的梦境时分……都能通过学习来完成衔接。
   
    可见,对于每个人而言,只要有时间的存在,就当有学习的存在。可以坚信,人们的生活质量、生命意义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学习行为中得以不断改善、不断提升的。
   
    3、“处处可学”凸显了学习的空间观
   
    “处处可学”,是指“到处、随处都可以进行学习”,这又体现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对学习与空间之关系的基本主张,也就是在横向维度上对“终身”的含义有了非常直观的阐释。
   
    老子曾说:道存在于万物之间。显然,这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值得人们去参悟和学习;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也表明:若生活无处不在,则教育无处不在。而产生于当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倡导者指出:“要将社会整个教育和培训的全部机构和渠道加以统合”,以使人们“在其生存的所有部门,都能够根据需要而方便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具体到当下的现实语境,“处处可学”及其学习空间观的含义则又可表述为:学习不应再受特定空间的限制。按照约定俗成的看法,学习与学校之间有着天然联系,而一旦走出校门,它似乎又变得可有可无。但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实践追求中,学习终将突破学校“围墙”,回归到人类社会的广阔舞台,并向人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全面渗透。人们在任何空间都可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可以存在、发生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多具体空间,如家庭、社区、企业、机关、公园、博物馆、图书馆乃至田间地头……若对此“生活处处皆学习”再继续加以引申的话,显然还可以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学习必须超越“教材”、“记忆”与“考试”等的传统范畴,转而指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总之,“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因其特有的中国语言习惯和文化风格,尽显鲜明的本土意义与原创价值;因其对学习主体以及时空概念的融合,彰显了多维的理论诉求;因其广泛的认知度与知晓度,为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实践基础;又因其点到为止的风范,为我们指导相关实践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探索空间。
   
   进一步突破“终身教育”的发展障碍
   
    随着相关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已对学习型社会创建产生了显著影响。然而,如果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来衡量,仍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说来:
   
    其一,关于“人人皆学”。我们的相关努力仍多集中于大中型城市中的“有闲”人群,那些或奔于生计、或忙于工作、或困于边缘的人群未能完全纳入视野;
   
    其二,关于“时时能学”。我们已关注到各年龄阶段人群的学习,但各阶段之间的过渡、衔接及其适应性学习,却仍未能够引起足够重视;
   
    其三,关于“处处可学”。我们正在社会各领域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广大民众提供便利,但还继续面临如何进一步消除障碍、无缝衔接、充分共享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
   
    在创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基于以上论述与思考,我们期待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指引下,能够以更加全面、稳健的姿态,特别是在如下方面迈出更加坚实的步子:
   
    第一,重点开展关于老年人、农民工、失地农民、失业人员、残障人士等社会失利群体的学习活动,并通过学习改善其生活现状;
   
    第二,深入民众生活、开展调查研究,按照学习者的意愿、兴趣及个体发展的需要来制定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制度与学习方案;
   
    第三,促进和加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使其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学习,积极进行自我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从“life-long”(生命长度)、“life-wide”(生命宽度)向“life-deep”(生命深度)的纵深发展,即尤其关切心灵、精神层面的学习,以提升生命价值与意义;
   
    第四,大力发展面向人生转折期的各类教育与学习实践,让处于儿童向成人、学校学生向社会成员、工作向退休、壮年向老年过渡的人们汲取更大的智慧与勇气;
   
    第五,积极倡导社区所属的机关、学校、企业、医院、社团、文化场馆等,将各自学习资源加以适宜统计、公布与开放,并在与行政部门及社区居民的不断互动中,自然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学习项目与学习共同体;
   
    第六,支持并推广与生活相关的非正式、非正规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以真正让人们突破“学习即学校、学校即学习”的思维模式,建立“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全新理念,让学习重新回归到为完满生活、幸福生活而服务的快乐状态。
   
    如果说“人人皆学”指“人”,“时时能学”表“天”,“处处可学”意“地”,那么,随着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天时地利人和”相互贯通的理想社会便终将会到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维英语工作室 ( 赣ICP备10001015号 )

GMT+8, 2025-1-2 23:1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