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联系QQ393038533 以便注册 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中文实名)
×
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方育龙" h- D2 t! J7 W- L1 b1 h6 J
下篇 燎原之势 发端于玉州区的有效教育改革,虽然经历了曲折和徘徊,但玉州人历尽艰辛后,最终品尝到了丰硕果实的滋味。最大的成效:突破了多年来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困境,学习成了让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学校成了孩子们向往的乐园,阳光、自信、主动、快乐……成了孩子们脸上常态化的表情。 玉州作为先行者,幸运地尝到了甜头儿。但玉州仅仅是广西110个县区中的一个幸运儿,在没有实行有效教育改革的地方,传统教育、传统课堂依然统治和禁锢着师生,“厌学厌教”现象普遍,令人揪心。 直到2007年,新课程已经实施近7年,但在广西“普九”攻坚的时候,为了控制辍学率,提高巩固率,不少地方的县委书记、县长不得不带着警察,“围追堵截”那些背着书包“逃离” 学校,准备去发达地区打工的孩子。校长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赶到学生家里,缠着家长说,“让你的孩子到学校吧,我们提供免费的午餐”。家长和孩子却无动于衷,校长迫不得已又说硬话,“你们让孩子辍学,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这是违法啊!”但家长和孩子依然不予理睬。其实,管理者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们“坐”在学校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哪怕并没有学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当时,这种令人痛心、惹人嘲笑的现实是普遍存在的。面对困境,有良知的教育者会痛 定思痛地发出呐喊:不搞教育改革,不增加学校和课堂对孩子们的吸引力,绝对无路可走! 广西基础教育该怎么发展?越来越红火的玉州改革,日益凸显的实践成果,如东方天际 的曙光,令处于焦灼和困惑中的广西各个层面的教育人,怦然心动,跃跃欲试。 敢为天下先 壮乡人素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传统,只要是认准的事情,就敢闯敢试。2010年10月23 日,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启动大会在柳州召开,北京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广西教师培训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以有效教育模式为载体,在全区12个县区开展基础 教育学校教学改革实验。从一个“玉州现象”到全区试点,其间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2009年12月的一天,玉州区召开有效教育现场会。刚刚上任的广西教育厅基教处处长 覃艳娟前来参加这次活动。在人们的印象里,官员参加开幕式一般是礼节性的。可是这位覃 处长在开幕式后却说,“我要看课,要看完”。在观摩过程中,她竟然被感动得数次抹眼泪,并说:“我终于看到有希望的教育了!”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自治区专家指导组组长韦昌勇还记得这样一个插曲。在观摩过程中,覃处长接到厅里的电话,让她回南宁参加一个紧急会议。当天下午,覃处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会场。让韦昌勇没有想到的是,晚上七点半,他接到覃处长的电话:“我现在上了大巴,在往玉州赶,请安排人到车站接我,我不认识路。我肚子也饿了,给我准备一碗鸟粥(广西地方饮食)就行了。”第二天,她接着看课。看完展示课,又提出要到学校去看真实的课堂,她先后走了7所学校。回到教育厅,覃艳娟马上把自己的感受向主管基础教育的白志繁副厅长作了汇报。 听完覃艳娟的汇报,白志繁沉吟许久,说道:“这个改革是一件很重大的事儿,涉及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另外涉及面也大,涉及到的家长多,涉及到孩子的未来,责任重大。”不久,白志繁副厅长第一次带着各地教育局长来到玉州专项调研。随即又带着一批专家、教授来到玉州。两次调研,他走进学校,听了初中的课,听了村小的课,听了教师集体备课的课。白志繁曾在农村做过民办教师,他看到这些孩子阳光灿烂,自信心十足,思维活跃,表达流畅,与过去的孩子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白志繁不禁流泪了,“在美国看到的好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中国农村也看到了。这是我理想中的教育”。反思以往的工作,白志繁感到很内疚,“原来‘围堵’学生的工作思路是错误的。 由于教学没有吸引力,虽然学校校舍和条件变好了,学生却流失了。我们走了很辛苦的一段弯路,还自以为这是奉献、负责任。”想到这些,白志繁第二次流下了眼泪。 随后,白志繁向高枫厅长作了汇报,“玉州整个教育的情况变了,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转变,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家长也欢天喜地,非常认同”。高枫,留日医学博士,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听到这个消息,高枫厅长也很激动,不久后又亲自到玉州区作了调研,走进学校,和玉州区教研员、教师进行座谈,倾听他们的心声。 接下来两三个月时间内,广西教育厅先后开了三次党组会议,进行有效教育改革试点 可行性分析和评估,“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第三次党组会上,高枫厅长强调,有效教育改革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是一个对学生长远发展有益的事业,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利的事业。他很激动,“改革当然有风险,但如果我们连这点风险都不敢冒,还能干什么?无私则无畏。只要我们是诚心实意地搞改革,这个风险值得冒,谁也不可以往回退!”党组会最后拍板,决定扩大有效教育改革试点。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提出“推进县(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201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确定12个以有效教育改革为内容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 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是有效教育试点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试点通知下发后,县区自愿报名,根据当地条件和积极程度进行遴选。“为什么这么做呢?这样一场深刻的改革,如果教育局长不赞成、不支持,这个事情连门儿都没有;其次要动员所有校长积极参与,再其次才是政府的参与。”白志繁副厅长说:“当时的决策是很慎重的,但是我们也感觉,改革的潮流汹涌而来,无法抵挡。” 2010年10月,试点项目启动时,教育厅成立了自治区级专家组,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院校的知名教育专家,全吸纳进来了。专家组下设两个组:咨询培训组和监测评估组。 试点启动至今,自治区级专家从30人发展到160多人。其中,来自中小学的专家占了2/3,高校的只占1/3。建立了良性的专家进退机制,“凡在有效教育改革中作出优异成绩的教师,就吸纳他当自治区级专家,指导全区试点改革工作。这一招儿很灵,教师很看重。哪个普通教师的名字出现在教育厅的文件里,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广西教育厅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刘冰介绍,“我们信奉,实践才能产生专家”。 “空杯效应” 蓝图绘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推动,成为有效教育改革实验顺利与否的关键。解决领导的认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推行试点改革一年来,自治区召开十几次现场交流会,总结阶段性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覃艳娟处长介绍,“这样做,大家才有动力,一些县区进展顺利,在大会上被点名表扬,回去就更有劲头了”。渐渐地,市 (县)委、市(县)政府也开始重视有效教育改革了,碰到教育厅的人,便热情地打招呼,“你们搞教育改革,我们大力支持!”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产生了效应,试点县区的项目学校,推行一年便见到了明显的成效。 2009年4月,南宁市兴宁区与MS-EEPO结缘。当时,兴宁区教育局局长李凌偶然间听到一个信息,云南有位叫孟照彬的教授在倡导有效教育,颇有成效。于是,李凌带领兴宁区几位校长和教研员专程赶赴云南楚雄。在那里,他们第一次接触MS-EEPO,“老实说,当时我并没看懂,但随行的一位特级教师对我说,来自玉州的名不见经传的老师,能在楚雄给当地孩子上现场素材课,还那么流畅和完美,她自己也做不到”。李凌隐约感觉到,这也许就是自己期待已久的教育!那天晚上,李凌彻夜未眠。她和同伴们兴奋地构想着有效教育蓝图下兴宁教育的未来。 经过将近一年的前期调研、分析和动员,兴宁区在2010年2月正式启动有效教育实验。2010年11月,兴宁区正式纳入广西12个基础教育学校改革试点县区之一,推行有效教育。 兴宁区是南宁市老城区.城乡教师比例约为1:2,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乡镇学校的状况更是令人堪忧。根据区域实际状况以及孟照彬教授的指导,兴宁区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思路,明确“谁想发展就给谁机会”。对参与实验的学校优先安排经费,优先培训教师,把特别的爱给予愿意改革、主动发展的学校。于是,全区中小学出现了你追我赶、积极进取的改革氛围。 但这项全新的教育改革,对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是一种颠覆,怎么可能一帆风 顺?李凌很快发现,同样做有效教育,有的人做得很开心,有的却很痛苦;有的学校做得很成功,有的却稀里糊涂。在实验进行到半年多时,乡镇实验校的教师进步明显,而城区一些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却出现停滞、徘徊甚至排斥的状况。2010年10月.在兴宁区举办的教师论坛上.城乡教师同台竞技,两节课下来,乡镇教师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而城区教师的课则显得生硬呆板。这种状况,让现场所有人内心都有所触动,但又有些迷惑不解。 一位专家的发言道破玄机:“这就是‘空杯效应’。面对一项全新的改革,只有用‘空杯’的心态去接纳,真抓实干,才能收到实效。如果我们舍不得放下头脑中固有的观念,要么装不进,要么进不多。”现场的教师们恍然大悟,乡镇教师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效,在于他们头脑中的旧观念没有城区教师那么顽固。 弃旧迎新,令人纠结,让人焦虑与烦恼。兴宁区燕子岭小学校长赵艳桃说:“实行有效教育改革,我们学校的教师经历了排斥、被动接受、主动接受三个阶段。”在兴宁区,这个心路历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随着对有效教育的深入学习和了解,教师们渐渐喜欢上了这种全新的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强化训练后,教师们上课比以前更加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效果令人鼓舞。经过1年又8个月的实验,兴宁教育发生了让李凌欣慰的变化——过去沉闷的课堂终于鲜活起来了。阳光和自信,知识和智慧,欢声和笑语,激情和灵性,成为一种课堂生态。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因为有效教育,乡镇教师多了一份自信和淡定,他们收获了久违的职业尊严感。 张英是一位乡镇教师,在有效教育实验中,她逐渐成长为自治区专家团队中的一员,她感慨地说:“我仿佛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实现了自己的教育梦想。”而乡镇的孩子们完全没有了过去的胆怯和自卑,变得自信、活泼、乐学、开朗起来。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苦劳,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有效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多少年来无数教师梦寐以求的全新的教育方法。 2011年11月28日,在玉州区召开的全国有效教育经验成果展示汇报现场会上,南宁市兴宁区华强路小学杨勇结老师展示了一堂“多边形的面积”课。他应用了有效教育模式,却不着一丝痕迹。面对一群从未谋面的学生,他调控自如,师生配合默契,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一般,征服了600多位来自全国数十个有效教育实验区的校长和教师。 杨勇结属于有悟性的那种教师。他199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华强路小学,不到10年,自认为已“达到了事业的顶峰”,“该得的我都得到了,在我面前,已没有什么可以挑战的了”。30岁出头,杨勇结已评上了小学高级教师,又入了党,还成为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学科带头人。2008年,他参加全国的教学法比赛,又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在传统的教学领域里,杨勇结已经处于明显的“高原状态”,从2008年到2010年的两年中,他驾轻就熟地应对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个期间,学校领导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安排他上一些公开课了,因为他已是兴宁教师群体里的老面孔。没有任何挑战的工作和生活,让杨勇结内心隐隐感到有些空虚和失落。 2010年2月寒假开学后,学校安排杨勇结担任五(1)班班主任,这是他首次担任班主任,算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因为教学风格轻松幽默,孩子们很喜欢上杨老师的课,课堂非常活跃,但有时候竟然活跃到“收不回来的程度”,还有的时候,个别学生还在杨老师的课堂上“开小会”。 跟他搭班的是蒙碧姬老师,一位来自玉州区的特级教师。有一天,杨勇结去听蒙碧姬的语文课。仿佛蒙老师身上有种魔力一样,整堂课,孩子们的眼睛都专注地看着蒙老师,也没有人讲小话。这些细节,令杨勇结既佩服又震撼。“为什么自己作为班主任,上课会有那么多人讲小话呢?”杨勇结还发现,蒙老师的课上,孩子们有很多手势和动作,他有些纳闷。课后,他问孩子们:“你们上语文课怎么那么多手势啊?”孩子们笑着说:“杨老师,这是我们和蒙老师的‘约定’。”杨勇结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再后来他又得知,蒙老师早已在自己的课堂上推行有效教育了!这时,杨勇结感到,一个全新的挑战已然来临。凭着1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他感到有效教育是个“好东西”。于是,每天吃早餐的时候,杨勇结就坐到蒙老师跟前,像个小学生一样,和蒙老师慢慢地聊。他得知,这一套模式叫MS-EEPO,在玉州 区已经实行7年,孟照彬教授是首创者…… 随着了解的深入,杨勇结对有效教育的兴趣日益浓厚。数学课上,他和孩子们商量:“你们语文课有约定,我的数学课也要有约定。除了一些共同的约定外,你们能不能帮我创造一些有数学学科特色的约定?在一个任务结束后,我怎么收?”孩子们情绪高涨,全都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进行讨论。原来,在蒙老师的语文课上,孩子们已经接受了“单元组”活动训练了。 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回答:“杨老师,可以倒数5、4、3、2、1。”另一个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孩子说:“杨老师,口算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可否结合这个特色创造新的口令?…‘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说:“杨老师,你说‘学数学’,我们在下面就跟着说‘靠计算,计算好,靠口算’。”“好主意!”杨勇结学着孩子们,高兴地打了一个OK手势,发口令:“学数学。”学生跟着说“靠计算,计算好,靠口算”,并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当时,我还不知道单元组,原来单元组可以发挥这么大的团队作用,太神奇了!”小试牛刀的杨勇结,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钻研有效教育理论,观摩课堂,运用于自己的课堂。当初那种处于“高原状态”的迷茫情绪,如今已一扫而光。“学了有效教育才知道,课堂的精彩来自于学生思想的碰撞, 而非教师。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教给学生一辈子所需要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学习的方法。”杨勇结感慨道,“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要抛开旧观念的制约,空杯以对,才能领悟和接受全新的理念和做法”。 如今,在兴宁区,经过一年多的打造,一批像杨勇结这样的教师已经成型,他们在追求“形神兼备的有效教育”道路上跋涉前行。 从居高临下到结伴前行 县区教研力量的强弱是决定有效教育实验进程的又一个关键。“一些做得好的地方,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有一支强有力的教研队伍,而做得差的县区则因为教研力量弱,缺乏自己本土的支撑。”刘冰主任这样认为。 几年前,作为教研员,北流市教研室副主任曾雪丽经常到一些村小去听课。课堂上,她不时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让孩子们同桌讨论,他们不敢;要求4个人小组交流,孩子们又不懂。一节课40分钟,孩子们都是安安静静地听讲,安安静静地写和练,师生互动很少,而且学生间也没有讨论的机会。“这种状况,是所有农村学校普遍的现象。”作为教研员,曾雪丽很焦急,却束手无策。 2010年11月,北流市启动有效教育改革。在接触有效教育后,曾雪丽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震撼,“因为它不仅仅是理论体系,而且是有系统的操作体系”。只要用心去理解,就会感觉到“这是非常有用的,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曾雪丽从教20多年,作为教研员也已经10多年,经历过多种教改实验,但往往是有理念而缺乏操作方法.“总有一种摸不着边际的感觉”。 有效教育改革启动后,曾雪丽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有效教育理论,接受了孟照彬教授两天的培训。北流离玉州区只有20多公里,她还到玉州的学校,观摩和感受有效教育课堂,打心里认可和接受了这一套全新的模式。但她也清楚,北流的20名教研员,由于工作背景和观念的差异,对于有效教育并非全部认同。 项目启动一个月后,南园民德小学的李倩老师上了北流第一堂有效教育课,所有教研员和全县200多名有效教育实验学校的教师前来观摩、研讨。就在这次观摩研讨会上,教研员层面的冲突公开化了。李倩的课,曾雪丽参与了备课过程。听课后,大家正准备用有效教育评课标准进行评课,这时,教研室副主任张斌(化名)先声夺人:“我不管你什么课,先得用传统的评课方式评这堂课。”本来大家准备运用新学的评课方式进行评课,这突如其来的一声“抗议”.给现场200多位教师泼了一盆冷水。 时间仿佛凝固了,现场一片沉寂。第一次公开课,就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曾雪丽心里在流泪。此时,教研室另一位资深副主任打破沉闷的气氛,他说:“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有效教育理论,就按照有效教育的评课要点进行评课。”他还说,有效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对改变目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很有价值,应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新的支撑。这番话,对于现场200多位教师和教研员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大家重振信心,开始有效教育第一节公开课的评课。“虽然我们对有效教育掌握得还不很透彻,但毕竟迈开了第一步。”曾雪丽说。 此后,教研室20名教研员,每周都进行集体学习,再针对问题进行研讨和分析,这个过程中大家感慨,“作为教研员,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东西没想到”?那位开始时有抵触情绪的副主任,看到大家积极性这么高,也改变了。他发现,教师已不接受传统的评课方式了,于是也积极参与到有效教育的研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教研员们基本达成了共识,大家真正形成一个共同体,和教师一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直至现在,虽然我参加过很多培训,但还没有资格妄自培训我们的教师。”曾雪丽介绍,在北流,教研活动一是依托自治区级专家的力量,二是依托“邻居”玉州区的专家力量,三是依靠教师团队自身的力量进行教研。 有效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改变,让学生改变,而且教研员的角色也要改变,过去居高临下地指导,现在需要与教师结伴同行,与学校共同成长。每个教研员都直接与实验学校挂钩,走进学校,参与其中,共同学习。一改以往教研中单纯去听课,然后以专家身份评课的状况,而是和教师们一起共同研究,教研员也得到不断提升。 2011年11月21日,北流市教研室组织开展了MS-EEPO基本功观摩示范及讲评活动。他们邀请到没有参加实验的农村学校的校长前来观摩。实验学校的教师们上课、评课的风采,深深震撼了这些校长,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参与有效教育实验”。这是最好的褒奖,20名教研员,无不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北流市10所实验学校中,7所是边远的山区学校。教师们都未曾有过这样的展现机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农村教师能力比较差,但这次活动中,农村教师的备课、上课、评课的水平却令人刮目相看。评课时,往往是一个团队还没评完,另一个团队的教师就抢着话筒来展现。这种精神状态,是农村教师队伍本质性的变化。 教师变了,实验学校的孩子们也变了。过去,曾雪丽经常看到的农村孩子的那种自卑和胆怯,已了无踪影。“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懂得怎样站位、怎样倾听、怎样发言,他们在单元组里积极互动,而且能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一点,是曾雪丽最乐意看到的情形。 “破茧化蝶的过程很痛苦,三言两语说不完,但是真正内化后,品尝到收获的喜悦,就会感到这一切煎熬和痛苦都算不了什么。如果没有有效教育的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导,我们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落后面貌不知道要拖延多长时间。”曾雪丽很感慨。 培养未来的“种子队” 师:同学们好!欢迎老师来上课吗?平时你们是怎样欢迎老师的?(生自由鼓掌) 师:我们有节奏地鼓掌:啪一啪一啪啪啪。(生有节奏地鼓掌)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看书吗? 生:喜欢! 师:由书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语文书、漫画书和童话书…… 师: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 生:嗯……数学书…… 师(小结):在别人发言时一定要注意倾听,而且要一边听一边做笔记。 师:由书你想到了什么?(师要求用气泡图表示出来,在微型卡上写一写,时间是30秒) (生在自己的微型卡上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表示你由“书”想到了多少种书?(生用手指表示个数) 师:下面请同桌交流、补充,完成的用OK(手势)表示。(生同桌相互交流补充气泡图) 师:请同学们再次用手指表示你现在一共写了多少种由书想到的东西。(生再次用手指表示自己写的个数) 师:谁来说一说和同桌交流后,你增加了哪些内容? 生1:我增加了科幻书和童话书。 生2:我增加了军事书和小说。 师:很多同学都从别人那里吸取了更多的信息,合作学习真好!下面我们再扩大合作的人数,吸收更多的信息。分4人组交流。以前你们组建过4人组吗? 生:组建过。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形成4人组,时间是5秒,后面的同学想一想你们该怎样组建4人组。 师:倒数“5—4—3—2—1’’。(生快速组成4人组) 师(拍掌表示):啪啪啪,啪啪啪。 (暂停) (师发现第三组最后两个学生没组成4人组,走到两个学生旁) (生目光关注着老师) 师:这两名同学不够组成4人组,可以走到前一个4人组中,和他们组建成6人组。 师:8人以内的组都叫小组,明白的用手势表示。(生手心向外,表示明白) 师:现在我们已经组建好了4人组,回位。(生回位)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4人小组活动任务(大屏幕出示) 1.4人小组内把个人微型卡的内容汇总到小卡上。 2.小组从气泡图、树状图、鱼刺图三种中任选一种使用。 3.比一比,一分钟内,哪一个小组写得最多? 师(适当解释4人组活动任务要求):明白任务的,手势表示。(生手心向外表示明白) 师:4人小组合作开始。(生4人小组合作) 师:收队。(拍掌)啪啪啪,啪啪啪。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汇报? 生:我们小组由书想到小说、文言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漫画书、数学书、历史书、音乐书、语文书、名著共11种。谢谢! 生(全体学生鼓掌表扬):啪一啪一啪啪啪。 师:今天上课内容就到这里,下课。 这是广西钦州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梁庆执教的一节10分钟的学习方式训练课。曾几何时,在钦州学院,梁庆院长每到介绍、讲解、模拟或示范单元组、约定、板卡等学习方式时,学生们总是偷偷地笑,并小声地议论着老师的“幼稚”,随着学习方式训练项目的增加,学生们表现出的是不屑一顾,甚至反感。大学生不理解,这些“小儿科”为什么要搬到大学的课堂。而这一次,这位放下身段的大学教授,面对一群陌生的初中生,却找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 钦州学院引入有效教育改革,既有现实的逼迫,更有着眼未来的考量。大学的课堂里,往往教师在讲台上一边讲,一边整板整板的板书,学生在课堂上就是做笔记、发短信、看小说,甚至睡大觉。对此,教师很痛苦却没有什么办法,恨不得45分钟的课堂赶快结束。“钦州学院也培养师范生,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将来何以面对自己的学生?”这个由来已久的难题,令钦州学院副院长徐书业心焦。 一次开会,徐书业碰到韦昌勇。韦昌勇告诉他,广西准备在全区启动有效教育试点改革,项目的首席专家是孟照彬,并问:“你们钦州学院承担教师培训的任务,有没有意向引进这个项目?”徐书业此前接触过孟照彬,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的教师学习了有效教育,下到中小学与教师一起研究问题时,才有一个对话的平台,甚至可以说才有对话的资格”。另外,徐书业还想,如果师范生4年中能够比较系统地进行有效教育的训练,今后走向中小学校,他们的学生就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 回到学院,徐书业就此向院长作了汇报。院长说:“这是好事情,你拿出一个具体方案,争取把这套东西引到大学里来。”没想到通知一经下发,各学院的院长、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教师纷纷主动报名。. 2010年10月,孟照彬教授第一次到钦州学院作培训,带来玉州区的5位小学教师做课。 “这在以往连想都不敢想,大学教授怎么可能向小学教师学习?但在有效教育这个系统知识面前,我们需要从头学习,谁先学谁就是老师。”徐书业说。整个培训为期3天,每天上午8点开始,一直到下午6点。其间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授、院长们听课非常认真,一字不落地做笔记,实在憋不住了,跑步上厕所,再跑步回来继续听课。 经过培训的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有效教育模式,教会大学生如何运用有效教育模式。这样,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便可以用有效教育方式上课。“我们学生下去的时候,他们不是去顶岗,而是去那里指导,教那里的教师怎么上课。”梁庆介绍,有效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颠覆。面对这种全新模式,那些非实验校的教师说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更不知道怎么做”。 此前有一段时间,钦州学院的学生找不到单位实习。在接受有效教育训练之后,学院在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双方签订协议,学院负责对中小学教师提供有效教育理论和操作知识培训,中小学则给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如今,实习难的状况完全改变,中小学往往是主动要求大学生去实习。“把有效教育引入大学,不仅带来大学课堂的变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培养未来的种子队教师,这将是一群有强大生命力的新教师。”徐书业意味深长地说。 记者从孟照彬教授那里了解到,尽管玉州现象已产生燎原之势,但在有效教育改革之路上,玉州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这关键的一步,使课堂效率从30%上升到70%,扭转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况,师生变得阳光而自信。但在攻克一流人才培养的难关上,在创造力、实践力、人格力、知识力、信息力、体魄力等方面,玉州才刚刚开始。这也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步,玉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这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名言。广西有效教育改革实践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之所以能创造玉州奇迹,靠的就是坚定和信念和科学的方法。因为有领导的大力支持,有专家的专业指导,有校长的积极参与,有教师的勇于实践,才结出了有效教育丰硕的果实。如今,与广西共同进行有效教育改革的地区,已经扩大到内蒙古、陕西、辽宁、山东、湖南、贵州等地。可见,玉州并不孤单,广西也不乏同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