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联系QQ393038533 以便注册 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中文实名)
×
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录自2013年1月2日《中国教师报》
《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
陈勇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雷夫的启示
2012年3月,被誉为“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应邀访问中国,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了三场报告,并与中国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交流和对话。让中国教师和校长们从中深刻领悟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本书完整收录了雷夫老师的演讲全文、答问和对话的精彩内容,以及各大媒体的深度报道、一线教师的心得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的雷夫,一个堪称教育家的美国杰出教师的形象。
点评:一间教室能带给学生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间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却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决定了教室的尺度?教师。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雷夫的故事具有启发意义,充满了关于教师工作道与术的教益。
《教育常识》
李政涛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被误读的教育常识
“不知常,妄作凶。”一旦行业弥漫着对常识的无知和漠视,人们缺乏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社会就惶然失措,深受其害。所以,教育常识必须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
教育常识从何而来?从古往今来的教育思想中来,从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来,从个人的感悟中来……如果要刨根问底,对人的理解和认识,是教育常识得以产生的根源。
本书旨在全面系统提炼整合东西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中已经形成的教育常识;提出在教育变革背景下,当代教师和家长等教育者最需要掌握的教育常识;基于自身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变革体验,提出新的教育常识。
点评:该书用轻松的方式阐述严肃的话题,它是一本引发我们对教育常识乃至生活常识反思的书,是一本立意深远却可以轻松读懂的书,是一本读起来“有情、有趣、有味”的书。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有着自己生长节律的人,是一个尚须依靠教师的帮助来用一生去自我完成的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也是一个人,是一个要在师生共同的成长中追寻自己幸福的人。
《先生》
《先生》编写组 编著
中信出版社
为当今教育立镜
“先生”二字,本身是有着厚重意义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代表自己的修为和一种精神的建立,还包含别人的一份尊敬景仰。
《先生》以10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他们,了解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
点评:教育是国家的命脉,而“先生”又是教育的魂魄。从这一点来看,《先生》更像一面镜子。正如《先生》纪录片的制作人邓康延所言,通过还原先生们当时的经历和思想,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一缕清澈古韵之风……
《如果我当教师》
叶圣陶 著 杨斌 选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重读大师
本书是一本通俗而系统的叶圣陶教育思想读本,由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第一中学(叶圣陶先生的母校)杨斌老师编选。编选者从叶圣陶先生论著中精选出适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阅读的60余篇文章。文章大致涵盖了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主要方面,有助于教师系统地了解和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老如何授课?“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决不专做讲解的工作……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教他们试读、试讲、试做探讨、试做实习,他们没有尝试过的事物,我决不滔滔不绝讲给他们听,他们尝试过了,我才讲。可是我并不逐句逐句地讲书,我只是给他们纠正,给他们补充,替他们分析或综合。”
点评: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深邃而又浅显,说深邃是因为见识深度直达本质,抓准教育规律;说浅显是因为文字表述如谈家常,易理解又令人信服。叶老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改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中的首席、探究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少讲精教。
《成就每一个孩子——陈之华解码芬兰教育》
陈之华 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孩子为中心
本书作者陈之华旅居芬兰6年,通过孩子的求学经历和实地探访芬兰学校的切身体验,追本溯源,为我们解密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芬兰社会视每一个孩子为珍宝,视孩子的权利为最先,从更人性、更基本的角度思考孩子的需求。因此,你见不到芬兰的孩子长时间埋首学习,甚至连我们常见的仪式式的教育场面在芬兰都极少发生。他们更关注学生在学校生活的细节,譬如每天充足的阅读时间的保障、社团活动的全方位开展,甚至在体育活动后学生都能梳洗换衣……
点评:书中,写下的是一篇篇热切的观察心得,对照芬兰在教育观念、师资养成、教育方式、机制保障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为我们当下的教育大环境带来更多的提醒与思考。教育,视孩子权利为最先,强调基本能力的养成;学校,重视过程而非结果,不标榜鉴别度与分数;教师,旨在引出学习乐趣,养成解决习题的能力;家长,给孩子赏识与尊重,学习靠时间不靠压力。
《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
檀传宝 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德育是谁的责任
德育,究竟是谁的责任?如果回答是“德育教师”,那么,在教育场域之中,还存在“非德育教师”吗?教育,若把教和育分离,岂不是南辕北辙?本书毫不迟疑地回应了这一问题:德育,应是全部教育者的责任,德育专业化绝不仅限于德育教师的专业化,而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化。
本书中许多问题均是从一线教师处搜集所得,因此,与之相应的回答就具有针对性强、实践性高的特征。“加强德育一定不利于升学率的提高吗?”、“班主任如何把握工作的边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学生关系‘太好’,会不会有损教师权威?”这些问题,说的就是教师身边的事,道的便是教师心里的难。虽然每位教师面临的具体情境不同,但“雪中送炭”送的是解决问题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便不是一件难事。
点评: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曾经十分愤慨地反问:为什么养猪养狗都要有个兽医学,培育人类下一代这样重要的工作却可以不要教育学?具体到德育领域:为什么课件制作这样的教学技术都是“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义,而培育人心灵的艺术却长期不在“教师专业化”的视野之内?本书既可帮助中小学教师做好德育工作和处理好师生关系,也可作为提升德育专业能力的教材。
《7个习惯教出优秀学生》
(美)史蒂芬·柯维著 丁康吉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7个习惯改变命运
本书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曾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
7个习惯+领导法则+评价准则+独特培训方法=杰出学校+成功学生。
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韩国、荷兰、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等中小学校已成功实践7个习惯教育,教职员工和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约束、勇于以主人翁意识对待学校,不断涌现领导才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被称为独具魅力的学校。
点评:要么重塑自己,要么放弃魅力。本书作为全球第一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教师版,有望帮助千万教师拆掉思维里的墙,成就优秀校长和教师。
《剥开教育的责任》
祁智 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育中的“伪责任”
本书针对课堂教学、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现象,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在哪里。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许多作业,他以为这样学生的成绩就好了;有的家长给孩子报许多辅导班,以为这样孩子就会全面发展了;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有意忽视某些学生,以为这样公开课就完美了;有的家长包办一切,不让孩子经历任何风雨,以为这样孩子就能茁壮成长。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目的意识与责任感。在教育中,没有正确的目标,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南辕北辙。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发现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当,而加以改正。
本书中所言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教育中正在发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家长到学校对孩子的“包办”,假期的“假放”,教育的“女性化”,几乎从未实施过的“因材施教”……很多“庐山中人”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惊,习以为常,但是火眼金睛的作者却能够从现象入手,层层剥茧,丝丝入扣,直抵问题的症结。
点评:教育究竟是什么?学校究竟应该干什么?学校和课堂老师究竟应该怎么做?身在教育“庐山”中的我们这些教育人,真的认识、理解这些我们本该十分清楚的教育本源问题吗?本书择取一些特定的视角,很好地分析和解答了这些问题。
《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
汤勇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师如何成功与幸福
本书是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长汤勇的9个精彩报告集。每年作者都会为阆中市的教师和校长作报告,和一线教师们倾心交流,畅谈教育与人生。这些报告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丰富的案例,阐述了作者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揭示了教师成长的途径——要成功,更要成长;要卓越,更要幸福。
点评:一位教育局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地方的教育生态。凡是区域教育发展态势好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一个专家型的局长主政多年。在教育局领导“去专业化”趋向严重的今天,已经出版多部教育专著的汤勇局长,更应该被关注。值得思考的是,教师专业化已被广泛认可,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才能做教师;中小学校长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取得校长任职资格证才能上岗;教育局局长的专业化是不是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
李炳亭 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高效课堂就是人本教育学
当愉快地看完序言,你就会明白,通过改变课堂形态,提升课堂效益,名之曰“高效课堂”,实则是在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高效课堂绝对不是从字面理解的“高效益”的课堂,这样的“高效课堂”是肤浅的、低层次的、功利的、应试的,真正的高效课堂内涵十分丰富。高效课堂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箴言”加以行动阐述并予以发展,在课堂上“落地”为“自学、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
本书提出了全新的人本教育学的四个支撑,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而基础概念是新教师。本书从廓清“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学生”四个基本的教育概念出发,提出“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标准,尝试建构“高效课堂教育教学体系”。
点评:该书系统梳理了高效课堂实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心得,是对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体系的集成总结与全面展望,是“一部注定影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作品”。
本书的写作都是基于课改学校不同时期的实验需求,针对“问题”的有目的的表达,它不是学术著作,而是类似于“解决方案”,是对高效课堂教育体系的集成总结与全面展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