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中文实名) 登录
四维英语工作室 返回首页

心路历程 http://jxyyjx.com/?15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载)提升小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福建:黄碧华)

已有 1232 次阅读2016-6-3 09:40 |系统分类:他山之石| 小学生英语, 福建, 能力, 教师

【摘 要】英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直接体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尽早尝试表达,学会规范表达,进行有意义的、真实的表达等,从而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表达能力;规范表达;意义表达;真实表达

 
布兰斯福特等(2000)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知识尚未成型时就开始尝试进行表达,并一直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转引自夏雪梅,2012)。为促进学生清晰地陈述和表达,教师要努力创设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提供能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表达情境,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及时的线索与反馈,通过“脚手架”的搭建、拆除和修正,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夏雪梅,2012)。
 
小学英语的表达包括口语和写作两种基本形式。表达是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直接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小学生处在英语学习和表达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那么,采取怎样的引导策略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尽早尝试表达
 
教师要尽早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句进行口语交际,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做有意义的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例如,当学生学习了外研版《英语》(下同)一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1“Hello!”中的句式“Hello! I'm . . .”后,教师要遵循“用中学,学中用”的教学原则,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句型向同学和老师做自我介绍,主动和别人交朋友,通过学以致用提升表达能力。
 
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初期就应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新语言,边练习边巩固运用。例如,在三年级上册Module 10 Unit 1“Are You Going to Hong Kong?”的复习环节,笔者利用本模块Unit 2活动4中的歌曲“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day?”作为热身活动。在利用歌曲引入本节课谈论寒假计划的话题后,笔者指导学生用还未正式学习的新句式“Are you going to . . .?”猜测当天要进行的活动,并以此为示范,引导学生借助呈现在大屏幕上部分画面被遮挡的活动图片,运用这个句式猜测老师当天的活动。为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语言练习的机会,扩大互动面,提升互动效果,笔者指导学生与同桌一起讨论如何猜测老师当天的活动。虽然“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day?”和“Are you going to . . .?”这两个句式学生还未正式学习,但经过引导,学生使用这些新句式进行初步表达的效果很不错。
 
这个环节引起了一些听课教师的质疑。有些教师认为,在复习阶段就让学生利用尚未正式教学的新句式进行表达太难了。但笔者仔细分析句式结构后发现,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day?”和“Are you going to . . .?”这两个句式中没有一个新词。教师对句式意义的引导,教师到位的示范,以及部分学生使用新学语言猜测老师当天的活动,这些都是语言输入。多次的语言输入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上教师的帮助和学生之间的互助,使学生尝试口语表达成为可能。
 
引导学生在刚接触语言时就尝试进行表达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做中学的理念,能使学生获得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尝试中不断加深理解,提升表达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表达
 
1. 学会完整表达
 
表达习惯影响表达能力和交流效果。受口语交际的影响,一些学生喜欢用简短的语句回答。例如,某教师在执教六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1 “It's More than Four Hundred Metres High!”的复习课时,在学生唱完歌曲The Great Wall of China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长城的特点。师生对话如下:
 
T: What is the Great Wall like?
S1: Very big.
S2: Very old.
S3: Very beautiful.
 
三位学生都以简短的词语回答教师的问题,授课教师也没有觉得学生的回答有什么不妥,并未做任何反馈。类似的情况还多次出现在本课的其它教学环节中。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到底要不要加以纠正和引导?一些教师以为,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也常用简短的回答,因此对此现象不必加以干涉。而笔者以为,学生的表达从规范到简短容易,但要从简短到规范却很困难。在缺乏语言大环境的教学背景下,每周仅有的两节英语课是学生接触英语的仅有机会。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进行规范表达,才能保证学生的表达质量。
 
又如,在教学六年级第十二册Module 4 Unit 2“The Apples Are Falling down the Stairs.”时,某教师用不完整的句子引导学生看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很多学生也模仿教师用不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师生对话如下:
 
T: Simon's mum is coming back from the supermarket. Look! She is . . .
Ss: Carrying . . .
T: Something like oranges or balloons. Good.
Ss: Making a birthday card for Daming.
 
该授课教师想用第一幅图中Simon的妈妈和Simon正在做的两件事为学生后续的看图说话做示范。但两个示范句子都完整性不够,无法起到示范作用。授课教师抛出话头“She is . . .”后,学生接过老师的话茬,说出“Carrying . . .”。面对学生的不完整表达,授课教师补充了后半部分的内容“. . . something like oranges or balloons.”。在示范环节,授课教师始终没有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这说明该授课教师缺乏完整表达的意识,未关注、反馈和纠正学生的表达。
 
教师应树立完整表达的意识,注重学生良好表达习惯的培养。当发现学生出现说半截句的现象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重新表达,促进学生养成完整表达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表达质量。
 
2. 学会有序表达
 
例如,五年级上册Module 8 Unit 2“There Are Lots of Games.”的课后练习6要求学生写一段话,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学校。在第一个班教学时,笔者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以为在学习完本模块的两个单元后,学生用几句话介绍自己熟悉的学校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学生不能有效运用本单元所学内容顺利完成表达任务。学生或不知道表达要从何处下手,或表达的内容过于简单,或表达的内容杂乱无序。经过深刻反思,笔者意识到教学时只关注了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方法的传递,这是导致学生表达困难的主要原因。教师应打开学生思路,帮助学生丰富表达内容,把握表达结构,走出表达困境。
 
在第二个班教学时,笔者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校生活进行相关的口头表达,使文本学习生活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容以外的拓展性表达,把表达内容扩展到升国旗、唱国歌、开班会、举行运动会和艺术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校活动上,以丰富表达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句式结构,进行有序表达训练,保证书面表达质量。
 
在学生进行书面表达之前,笔者再次引导他们回顾本模块前两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在表达时可将第一单元学习的学校作息时间、早间活动和学生的桌椅摆放情况与第二单元学习的教室环境布置、学生的课间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接着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的环境、班级设置、学科设置、功能教室设置和师生人数等情况,为合理、有序的表达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间的互相启发,学生开阔了表达思路,丰富了表达内容。
 
三、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表达
 
表达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观点、描述思考、分享发现、抒发情感是英语教学的目标。表达首先要指向语言意义,指向学生的真实思想和情感。意义表达需要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需要学生整合迁移旧知识,拓展运用新语言。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 Module 5 Unit 1“We Went to the Great Wall.”时组织了Quick Response活动,即教师说出一个单词,学生说出文中含有这个单词的句子,如:
 
T: Went.
Ss: We went to the Great Wall.
T: Climbed.
Ss: We climbed to the top.
T: Bought.
Ss: We bought a present.
. . .
 
显然,学生输出的句子只是对文本语言的简单重复。这种机械训练虽能帮助学生熟悉语言结构,但活动中缺乏学生自主思维的参与。教师应在文本学习后,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图片,用自己的话转述文本内容或概括文本内容,进行有意义的表达。要完成转述任务,学生必须主动搜索、判断和选择语言,主动思考如何组织语言,才能使语言有逻辑性,能为同学和老师理解;学生还需要思考如何丰富表达才能使自己的转述有个性,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意义表达的要素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生活化表达是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生活化表达不仅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语言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Module 10 Unit 2“You Shouldn't Be Late.”一课时,在引入话题Rules之后,笔者通过问题“Where should we obey rules?”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意识到建立文明的公共秩序需要规则。在第一单元了解了家庭规则以及第二单元学习了班级规则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对班级规则进行补充,用海报的形式制订了班级公约。为拓宽学习领域并拓展学习内容,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并尝试制订公园、动物园、图书馆、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规则。基于文本的学习强化了学生的行为规范,而高于文本的表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表达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各种语言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教育部,2012)。为学生提供语言使用的平台,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丰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表达,不仅能强化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眼界,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使用机会,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五年级上册Module 9 Unit 2“She Was Happy.”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Zara昨天所做的事,了解她的心情变化,学会正确表达过去发生的事和由此引起的心情变化。虽然文本是学生学习的例子,但主人公Zara的经历很少有学生亲身经历过。对于这样离学生真实生活较远的文本,学生较难产生共鸣。而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上课前笔者就思考:学生在上英语课之前经历了什么?当看到大汗淋漓走进教室的学生时,笔者有了主意:学生刚上完最喜欢的体育课,何不就让他们说说在体育课上他们做的事和亲身感受?于是文本学习后,笔者让学生结对相互说说体育课上的经历和亲身感受。因为是每一位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实活动,学生记忆犹新,他们现学现用,兴致特别浓厚。学生爱好不同,虽然大家一起做操、跑步、打篮球,但学生的感受丰富多样。对于跑步这项运动,爱好跑步的学生说“I was happy.”,而不喜欢跑步的学生则说“I was very tired.”。因为有亲身经历,学生的表达更富有真情实感,富有个性和变化。课后,笔者引导学生及时把体育课上的活动和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一段话记录下来,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Module 7 Unit 1“How Do You Go to School?”时,笔者通过问题“How do you go to school? How does your father/mother go to work?”,了解学生以及他们父母平时上学或上班时的交通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Module 2 Unit 1“I Don't Like Meat.”的内容时,在学习了新句式“I don't like meat/noodles/rice/sweets.”后,笔者通过问题“Who doesn't like meat/noodles/rice/sweets?”了解学生对不同食品的喜好,为学生提供真实表达的平台。学习内容和学生个体之间的有效关联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强化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动机,提升了学习内容的个人意义。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用所学的新句式“I don't like/I like . . .”与同学分享自己对不同饮食的喜好。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进行均衡食物营养的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表达是连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纽带,课堂因学生的表达而生动。为表达而教,为表达而学应成为英语教学的常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口头和笔头的表达活动,尽早引导学生尝试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规范表达,进行有意义的、真实的表达,以表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以表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中文实名)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维英语工作室 ( 赣ICP备10001015号 )

GMT+8, 2024-11-5 14:5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